聰明運動家緣起

開創新體育的故事

聰明運動家 李政霖

契機

記得2010年我從英國回到台灣,台灣人對運動和健康的意識比我在求學時期強,人人幾乎都可以說出健康要由營養飲食、運動養身保健的一套。可喜的是健康運動的議題已經成為大家重視的焦點,然而,也存在著不少潛在的問題。

近年來吹起了戶外風,大家在閒暇之餘開始爬山、健行、露營、泛舟等,不是面山就是 面海,喜的是喚起台灣寶島的價值,憂的是相關議題和事件不斷,成為聰明運動家另一個觀注的焦點。

一、體育專業不等於運動專業

聰明運動家 李政霖
聰明運動的五大元素、四大範疇

體育專業和運動專業相同嗎?這好比在問體育教師和運動教育有何不同? 坦白說,我們常聽到體育和運動動這兩個名詞,但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兩者的差異。唯有瞭解體育和運動的不同,運動才會更有品質,體育(運動教育)才得己普及在社會中。

體育簡單的說包含運動與教育;運動指的是某一種身體活動。目前健身房的教練、跑步/單車/三鐵/球類教練等,嚴格來說,是帶人如何”進行”運動,而非”教(育)(指)導”運動。一類的教練/運動指導員,其專業是運動證照的堆砌(多為運動愛好者);一類教練員/運動指導員,其專業來自本身專項訓練經驗過程(多為選手出身)、或今日很多素人教練,是自身和大眾認為成功的案例(多為經運動有所成效者)。

運動的訓練學說本就是百家爭鳴,但唯一不變的就是人體的解剖生理、動作產生的物理和化學的機轉,而運動科學正可以作其支撐;另者則是教育,如何教與使人能自主實踐是門專業,唯有運動和教育兩者的加總,方可稱為體育專業。

二、醫療專業不等於運動專業

醫療運動各有專業

國內有計多談論健康的節目,時至今日,細看所邀請來講解、解惑的來賓皆是以醫師為主。論及身體傷害酸痛,骨科醫師,復健醫師是必見的來賓;論及如何運動,物理治療師、職能治療師成為主角;論及營養飲食,營養師、中醫師更是常客。觀看此類節目的同時,感覺全台灣的觀眾都在看診,都成為病患似的。

在此不是批評醫師的不是,而是術業有專攻,醫師論述的角度多從病理學出發,因為他們的對象是來求診的患者,人們是身體發出問題而來的。不可否認他們的醫專業,要問的是,他們真的有運動專業嗎? 運動訓練的概念嗎? 體育的知能嗎? 當答案由病理學或臨床醫學來看待運動;和答案由體育學的角度看運動,雖然結果皆指向健康,很明顯兩者的健康觀是不同的,就回應醫療專業不等於運動專業的命題中。

三、運動習慣不保證身體健康

聰明運動家 全適能
全適能(Wellnsee)的12項元素

有運動習慣的人,多數人是體認到運動的價值和重要性,對所從事的運動有一定程度的瞭解。經過觀察,某些人是跟隨時代潮流而動,如健身、馬拉松、路跑、單車環島、鐵人三項、登山徤行等。有很多人是盲目的去運動、漫無目的不知自己為何運動、或是追隨教練、崇拜偶像而動。簡單來說,就是不知其所以然的與人起舞,別人說什麼,我就跟著作什麼,直到時間一久或傷害發生時,才意識到最初為何參加此項運動,開始悔悢為何從事這項運動,其實,為時已晚。

運動對人體本是有益健康,因姿勢與動作的不正確、訓練方法的錯誤或過當,運動傷害馬上發生;若没有正確的運動知識,無法辨別訪間論述而持續運動、不知自身運動中欠缺什麼。這是運動傷害的起點,也失去運動的本意。看見許多個朋友發生雷同的事件而感到惋惜,故期望推展運動知能,使人們規律運動的習慣,同時,身體也因運動受惠健康。

聰明運動家
全適能是健康生活的理想,體適能是全適能的火車頭,但會運動不代表就會健康。
有鑑上述3點,聰明運動家因此而出現,
經由體育的推廣和運動科學知識的普及,
將運動知識內化並轉化為運動實踐、
賦與運動價值即實踐有意義的運動,
使人人皆可成為聰明運動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