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肱骨頸骨折是長者常見的跌倒後傷害,手術與否常成為醫療團隊與家屬間的棘手抉擇。本文以一位糖尿病長者跌倒骨折的實際案例為起點,從醫療專業評估、手術與保守治療的風險比較、以及身體自覺與運動復健三大層面,深入剖析決策背後的關鍵因素。強調跨科協作、術後復健與家屬支持對康復成效的重要性,幫助讀者理解「是否開刀」這項決定背後的全盤考量,並強化長期健康管理意識。
引言:一位母親的跌倒,讓子女陷入決策風暴
今天凌晨,我收到一位學員的訊息:她的母親在行天宮拜拜時不慎跌倒,初步診所診斷為肱骨骨折,轉診至台大醫院後確診為「肱骨頸骨折」。X 光顯示骨折明顯移位,骨科醫師建議手術,雖然當事者的患部可以自行癒合,主要理由是當事者為高齡長者,固定骨骼為首要之務。
當事人第一時間拒絕手術,家屬之間意見分歧,有人主張積極開刀,也有人想尋求國術館處理。然而,學員傳來的照片中,清楚可見其母上臂有瘀青與腫脹,並提到糖化血色素高達 8.0,近日頻繁頭暈。這讓學員夾在醫療專業與家屬壓力之間,陷入艱難的抉擇。

這樣的情況並非特例,而是台灣許多家庭照護長者時的縮影。身為運動生物力學專業人員與力學運動的教學者,我將從三個關鍵面向切入:醫療決策、治療風險、以及運動復健與自覺,協助你釐清「開不開刀」的真正考量。
第一面向:醫療決策的本質:不應只有一科決定一切
骨科手術建議的專業依據

根據《台灣骨科醫學會》指引,當肱骨頸骨折移位超過 1 公分,尤其高齡患者,手術固定有助於減少畸形癒合與關節功能喪失的風險。這也是台大醫師建議開刀的依據,依臨床數據與豐富經驗。
但要記住:手術是「常見選項」,並非「唯一選項」。
醫療評估不能只聽骨科醫師
尤其是對高齡、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而言,手術不只牽涉骨頭,而是全身系統的風險管理:
- 麻醉科:高齡與糖尿病提高麻醉併發症風險
- 內科與營養科:控制血糖與營養狀況影響術後癒合
- 復健科:術後功能恢復潛力評估
跨科整合、共同會診,才能避免單一視角造成錯誤判斷。
傳統療法該怎麼看?
不少家庭因畏懼開刀,轉向推拿、草藥療法,認為可避免手術。中醫雖有完整理論與療效,但在其傷科的國術館各門派技術良莠不齊,對急性期移位骨折而言,推拿、敷藥可能帶來嚴重後果:
- 造成骨折進一步錯位
- 加劇組織損傷,導致二度傷害
- 對糖尿病患者恐引發感染風險
專業建議:骨折初期應以冰敷、固定與正規醫療評估為主,嚴禁推拿,避免延誤黃金治療期。若能自主活動關節不同面向更佳,在學習過力學筋膜伸展術(實體、線上)的學員皆回饋,這比保守治療更積極、有效,但台灣人顯少有此意識。
第二面向:手術與保守治療的風險與利弊比較
很多人問我:「當有骨折時,老師是支持開刀還是保守治療?」
我的回答是:「這不是立場問題,而是風險與責任的分配問題。」
更關鍵的是:不論手術與否,都要有自主運動的規劃,問問自己有為自己的身體努力過多少?
手術的優點

骨折後固定的X光圖示(不同的固定方式研究)
- 穩定骨折,避免進一步移位
- 有助關節功能恢復
- 縮短癒合與臥床時間
但也需審慎思考:醫師展示的成功案例,是否真能在你或你家人身上發生?
手術的風險(尤其糖尿病患者,本案例)
- 感染風險高出一般人 30–50%
- 麻醉風險提高
- 恢復期組織壞死與血栓機率增
請家屬誠實問問自己:是否準備好承擔這些風險?
術後風險與復健才是成敗關鍵
手術不是終點,而是起點:
- 常見術後感染、血栓,可能導致組織壞死
- 長期臥床導致肌肉萎縮、關節沾黏
- 功能退化可能成為永久失能
我曾指導 85 歲長者透過訓練重拾行走能力,也看過長輩拒絕復健而臥床不起,拖垮全家。
手術不是萬靈丹。沒有復健與運動的規劃,效果等於零。
第三面向:無論是否手術,「自覺與肌力」才是康復核心
案例中的母親在跌倒前就有肩膀疼痛與活動受限,最早溝通時,我有請學員用所的力學筋膜伸展術的動作(實體、線上)為其母親測試,清楚發現其肩關節明顯僵硬,右肩活動度不佳。這顯示跌倒只是導火線,根本原因是:
🔥「身體早已透過疼痛示警,只是我們選擇忽視。」
聰明運動家建議家屬:
- 幫助長輩建立「身體覺察」,願意正視與改變
- 無論是否開刀,都要安排肌力與關節活動度訓練
- 復健不是手術後才開始,而是日常持續的生活模式
研究指出,65 歲以上若缺乏肌力訓練,跌倒風險提高 2–3 倍。即使骨頭癒合,功能不回來等同白費。
台灣現況:長壽不等於健康,臥床期長是家庭沉重負擔
根據衛福部統計:
- 台灣人平均壽命 81 歲,健康壽命僅約 73 歲
- 每年 1/3 的 65 歲以上長者會跌倒,其中 20% 再次跌倒
- 長者平均臥床時間達 8 年
這些數據提醒我們:健康不是活得久,而是能自己生活。
學習力學筋膜伸展術後的深刻感想:長壽不重要,健康才是根本。 一位退休高中老師
該學員因坐骨神經問題,無法久站而申請提早退休,又苦惱於運動健身,而力學膜伸展術為她解決這困擾。 (可見聰明運動家一書)
家屬與照護者的提醒:支持不是情緒,是行動與陪伴
啟發一:疼痛不是小事,是身體給的警訊
該學員曾提到母親長期的肩痛、因肩的疼痛直接不動,直到跌倒接受治療才驚嚇到,本身現實的狀況。這是許多人走過的路,也是多數家庭的縮影——忽視小病,釀成大災。
啟發二:真正的支持從日常開始
健康管理不能靠臨時抱佛腳,也不能等到進手術房才懊悔。請捫心自問是否有一套有系統的方法,鍛鍊自己的肌肉,以及保健關節的科學方法。每天運動五分鐘,比開刀後焦急十分鐘更有價值。
給患者與照護者的一封信
如果你正面臨相似處境,請冷靜思考:
- 患者是否願意配合術後復健?
- 家庭能否長期支持與陪伴?
- 若選擇不開刀,是否準備好承擔功能受限後果?
開刀與否不是醫師說了算,也不是家人能強迫。真正的決定權在於當事人是否願意為健康負責。
更多實際案例與他們如何克服,請參聰明運動家一書。
結語一:該不該開刀?先問”你們”準備好改變了嗎?
如果你問我:「我媽媽該不該開刀?」
我會反問你:
- 她願意配合復健嗎?
- 你們願意每天陪她練習嗎?
- 若不開刀,你願意接受她功能下降的狀況嗎?或是陪伴她完成肌力訓練的過程?
治療的選擇,不是非開不可,也不是能拖就拖,而是:這個人、這次事件、這個家庭,最合適的是什麼?那才是我們該一起找到的答案。
跌倒骨折,不只是醫療事件,更是一場生活選擇:這個人希望怎麼活、這個家庭能提供多少支持、這副身體還有多少潛能可以挖掘。
結語二:健康不是別人給的,是自己一步步爭取來的
這起事件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醫療選擇,而是整個家庭對健康、對生活的集體覺醒。
請記得:真正的改變,從你開始。
與其爭論要不要開刀,不如從今天起,每天動一動。
這,就是給未來最好的投資。
如果你也面臨這樣的抉擇,或你已經選擇,請分享這篇文章給家人,一起討論,讓整個家庭提升健康意識。
延伸閱讀
本站相關文章
聰明運動家實體書籍
名詞解釋
- 肱骨頸骨折:肱骨上端連接肩膀的細長骨頸部位骨折,老年人跌倒常見骨折類型。
- 骨折移位:骨折斷端不在原本位置,導致骨頭錯位,影響癒合和功能。
- 糖化血色素 (HbA1c):反映過去2-3個月平均血糖控制狀況,數值越高表示血糖控制越差。
- 保守治療:不進行手術,通過固定、休息與復健等方法治療骨折。
- 復健:手術或保守治療後,透過運動與物理治療恢復關節功能與肌力。
- 健康壽命:指個體能獨立生活、不需他人照護的時間長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