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動機:
過去台灣山嶽界的四大天王將台灣高山分出百岳,現在國家公園將高山路徑分級(3級或6級),又或為高山封號如中橫四辣,無論是何者皆是高山的難異度分級,
而網路的文章也各抒己見,導致很多人對山趨之若鶩。
目前登山人口劇增,無論是高山或郊山,但出現了重大的問題為很多人被山的分級、大家的分享文所困,這座山的行程我適合嗎?我能負荷嗎? 大部分的人都以自己的感覺和認做判斷,缺乏理性客觀的思考和評估。
過去開團經驗,很多參加的隊員上網爬文、看完了分享文或聽過造訪過此山的人的想法後,感覺自己無法登爬而萌生退意或直接放棄。就經驗學習的角度,他人的經驗不等於自己的經驗,要如何類推呢?
運動心理學的定義
運動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參與運動者的心理歷程與行為的科學。
登山心態決定登山的助力和阻力
無論登山新手、舊手, 對很多想親近山林的人而言,個人認為事前的做功課是很好的登山準備和敬山態度,但這也往往成為2極化的效應,一種是過於自信到過度自信的程度向前衝(本文不討論);一種是想過於感性的認知,造成自己無法進一步在山中的原因,如輕裝到重裝、2天到3天行程、單攻到縱走等。在此提供4個運動心理學的角度給各位思考。
成就動機與期待
大多數的登山客第一次看見山景之壯麗、在高山看日出和夕陽的感動,喜愛上高山,因為有過成功的登頂的經驗,便開使始有了下一趟山旅的期待。若是已經登過數座高山的登山客,要想的是如何進階修正使自己下一趟山旅更好,這是每位登山者的終身課題;另外則是做好可以走向高山的準備,要有信心,相信自己可以走下去!
在登山運動中,成就動機的提升常是困難的,主因為山中生活對現代人是陌生的。同理的,期待時間有時會過長,主因是開始熟知登山隊伍的思維,想太多而無法付諸行動。再此給予有此方面的困擾的朋友2個忠告:1.每位登山者都是從登山過程學習如何登山;2.與其想的太多,不如準備好去實踐。如此成就動機和期待時間才不會互相牴觸,產生矛盾。
害怕失怕與歸因
常聽見山友說:我不想影響到其它人;我怕全隊因為我而延遲行進速度;我擔心我走不動。而後開始找理由想方設法退出這趟行程。
就運動心理學的角度,想想、看看、自己認為,除去體能和生理部分,這皆是自己的想像,自己所想、所看和認為與其它人會相同嗎? 答案也許會,也許不會,但大部的人傾向選擇認為會,因未知而害怕,人之常情。要思維的是,是自己的想像還是真的如此;是相信他人的言語和經驗,還是懷疑自己。而當此事有一次成真,便成為難以改變的信念。
結語
登山,特別是登高山,因當下的登山生態不健全、登山法令和限制的不友善,再加上自組隊成長急遽,登山態度與言論的徧頗,使許多想登山的朋友陷入休閒障礙,擔心過多而無法親近山林。登山態度的正確和登山價值觀的澄清,需要大家去思考,找到對的人、對的管道一同登山,進行有意義的登山運動。
PS 若您需要講座、開課、實地操作等教育需求。歡迎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