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現今的登山生態,因科技資訊的發達,許多路線在網路上都可以找到,這是件好事也是件壞事,因人而異,端視人們對登山的價值觀。
對登山路線有影像化的瞭解
在我從小為童軍登山的事前準備,地圖的圖資佔有重要的角色,讓我們意識到此路線會有何種地形,我們只能由過往經驗或想像,無法具體知道此路段的實際狀況。由今日的分享文或部落格的文章介紹,可有部分影像的瞭解。
但缺點仍它是部分的,不是連續的,即使有文字的描述,還是與實際行走無法完全吻合。雖然給予重要指標性的圖片,但没走過就是不知道。如合歡西的七上八下,實際上走真的是七上八下嗎?下品田斷崖要下3層,實際走時其實不只3層。主要的缺點是會造成登山客的誤解,造成山行者認為登山是件很簡單的事。登山時還是地圖的圖資和本身登山經驗和技能比較實在。
打破迷思
不要只想跟嚮導走就會平安無事。嚮導的經驗和帶隊技巧也是關鍵,但身為登山者不能永遠只靠嚮導,自己的登山觀念要正確,登山技能的精進也是登山者的責任。就如同學習不能只靠老師,主要修行還是自己的努力。
對登山的準備和實踐更能掌握
登山資訊的確讓人瞭解到自己是否適合此行程,當想要走時,會評估自己的體能、裝備和經驗。在登山前的準備(尤於是裝備、體能和心理)、登山行進時所要用到的技能,如攀爬、架帳、煮食、水的應用等,能有效運用,使山隊進行順利;也知道何時要求援,和等待求援時應作好求援準備。重點在於風險管理與評估能加以掌握,使自己和他人不會陷入不必要的危險當中。
但對於部分的登山者而言,其實很多文章是被嚇到甚至言過其實,例如說某山相當困難、相當硬的言論,或是這山屬於鳥山的論述,這是很主觀的。就困能度而言,要關心的是當下這位山行者的狀況,所跟隨的山隊的屬性,登山天數等而定。就鳥山論,若是以路程過長或山頭無景做判定,抹煞途中的山景之美,和團隊行走的樂趣。就鹿山而言,沿途是很美麗的、就喀拉業山而言,能看到不同面向的雪山也是另外的收獲。
打破迷思
評估自己能力的山旅固然好,但要多面向的考慮,如單攻和多天期的行程、和不同的屬性隊伍行走等,對於自己的負荷其實就會有所不同。”評估自我”和”風險管理”是登山客應要學習的課題。
結語
登山運動端視每個人的價值觀,競技(快速完成)、休閒(享受自然、沉殿心靈、放空)、觀光,都會有不同的登山模式。但不論是以何種心態、何種模式登山,學習如何自保、自救、求救、建立正確的登山觀念,方能快樂上山,平安回家,達到自己登山親山的目的,反思自己山旅的足與不足,再度規劃下一趟的自然之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