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動需要教育的哲學思考目的與手段篇

運動需要教育的哲學思考:目的與手段篇

運動項目的進行是種達到健康身心靈的目的。然而,許多人進行運動後,陷入單項運動的泥淖,忘記運動的目的。當知兩者合而為一才能體現運動的價值!

撰文動機

目前口號式的運動愈來愈多,如常聽到的要活就要動! 日行1000步! 333運動! 健康八九十! 重訓有助避免肌少症! 綜上,可以看出口號式的運動多為政府的鼓勵大眾的運動政策,多伴隨以健康為主要訴求,運動為其方法。但常見到國人對運動認知為一出外走路就是要走1000步以上、有空就上健身房、開始跑步、登山、鐵人三項,換來的不是運動帶來的健康,而是運動傷害。

本文就教育哲學的討論,利用目的(end)和手段(mean)的論點來論述運動和教育之間關係,即體育。並以健康為目的,運動為手段的例子說明。供大眾對於運動的思考,以達成全民運動的目標。

運動的目的與手段

政府以體育政策宣導全民健康為目的之問題

為達成國人健康,政府的單位公部門皆提出許多口號、文宣和活動。其立意雖好,為典型的\”只談目的,不談手段\” 的一元論中。以目前最熱門的話題為長照議題為例,肌少症、健康老化、防跌等概念的佈達,主要是在醫界展開,納入並作為衛教的課題。而體適能、重量訓練的概念雖有提及,但應為涉及運動專業,於體適能方面,主重檢測,並為提出促進的方案。重量訓練的專業程度更深(請參重量訓練的迷思),不是單純學過解剖學、生理學等學科便能勝任,並給予運動診斷和運動建議。

以哲學思維視之,只重於目的性的論述,告訴國人運動的好處,規律運動的優點,作為運動的適當性。顯少提供或没有提供如何運動? 運動的正確觀念為何? 應如何選擇合適自己的運動? 缺少這一個環節,對於運動是否真的可以帶給國人健康是有疑慮的。就好比醫生對三高的病人說要多運動,但没有告訴要做何運動是相同的道理。

協會或企業團體提供運動方法和管道的問題

目前許多協會或企業,提出和鼓勵民眾或員工運動的運動方法,路跑活動的舉辦是很好的例子。然而,很多人是跑出問題的,成為 \”重視手段,忘卻目的\” 的一元思維中。其很多人最初會參加跑是以健康為出發點,但長期參加路跑活動,跑的距離愈跑愈長、贈品愈拿愈多,跑步的運動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但為何而跑卻模糊了。當練跑時間加長,跟隨他人菜單的訓練,導致腳踝或膝關節受傷的案例,隨處可見,時有聽聞。此類情形也發生於登山、健走、鐵人三項的戶外運動之中。而當受傷後再來省思,為時已晚,因為傷害已然發生。這也是我許多朋友與我分享的故事,也為許多學員找我學習如何運動的主因。

以哲學思維視之,重於手段性的運動,告訴國人如何運動,運動注意的姿勢,應準備的裝備,成為國人可從事的運動。當人迷上運動而忘記了為什麼要運動時,正是運動傷害的開始,可能會追求完成速度、增加持續時間、距離、或重量等,其實者是運動的強度,倘若無運動訓練法的知能配合 是很容易發生運動傷害和意外的。末忘運動的初衷是很重要的,若忘掉了了運動的初衷,是很容易像很多菁英運動員,為達奪牌目的可以犧牲健康和運動生涯。

運動需要教育,運動需要哲學(代結語)

運動需要體育中運動科學的指導,使我們從事的運動實踐有理論依據。體育不是亦有人文的素養思考,運動除了身體上和生理上的動作,更應要有心靈上和精神上的思維。體育可說是個人藉由運動的方法(手段)來達到健康(目的)的結果。運動的目的和手段要合在一起說,才能說是完整的運動,或說是體育的價值。 (請參體育與運動的不同) 若兩者是分別拆開討論,是不完整的運動。若只重運動的目的,則運動落入空洞的言談;只重運動技能,則運動失其價值。運動惟有將目的和手段合而為一,方能將運動的實踐和價值做出明確的詮釋,使人知其所以然的動,朝自己的本意進行運動

Subscription Form

聰明運動家媒體

專欄作者

近期文章

Covid-19給運動健康的3大啟示

covid 19給運動健康的3大啟示

WTO已經說Covid-19要下架了
國內雖然還要再等一段時日
然而這是一個讓我們好好省思的機會
讓我們的生活從運動再次出發吧!

運動學習的3大盲點

運動學習的3大盲點和迷思!

運動雖然就在我們的生活中,但很多人學習運動的方式是有問題的,有人是心態問題、有人是認知問題,有人是不知道問題在那。在本篇文章中指出現代人在運動學習3大盲點和迷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