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練對我的運動訓練有質疑時,我該怎麼辦

教練對我的運動訓練有質疑時,我該怎麼辦?

分享文章
轉發文章

上一週,我的學員問我「重量訓練會影響我的舞蹈運動嗎?」當我反問她為什麼這樣問時,她回答她的舞蹈老師認為重訓會影響到舞蹈的表現。但她認為重訓使她的表現更好,這時要如何回應? 本文將指出這現象的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案。

一、釐清教練對你的疑問:不要盲目相信

現在坊間運動老師眾多,而大部分的運動老師、健身教練並不是體育相關科系畢業,或是選手出身。不同於10多年前運動指導的老師或教練多為選手或科班出身,相信你會問:「運動教練或老師是選手或科班出身,就會比較好嗎?」我的答案是:「不見得比較好,至少會比自修、因為自己的興趣而任教的運動教練或老師好。」

主要的原因在於,選手出身的教練,基本上接觸此運動較為多年,接受的訓練、接觸的人、所處的環境(訓練、比賽等)會比半路有興趣的從事運動教學來的好。在台灣,體育學系畢業生,大部分是有選手背景,雖時代改變(體育保送生於另一科系),但依舊要選擇一項運動專長,加上有學科理論的必修科目。就學習歷程而言,相對來說,4年的學習也會優於僅花數天就拿到運動教練證照的品質佳。

回到正題,當你的教練(或許是你的朋友)對你的訓練有所質疑時,第一時間不是要完全的順從的他的意見,也不是第一時間馬上駁斥他的見解,而是要知道,他是用什麼立場、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。

這是件很重要的事,因為當你完全不知道他為什麼有此建議,而你馬上就去修正執行,很有可能會使你自受傷。或者是使你的運動表現大打折扣,如果平時你的運動習慣就是如此時。在改變自己的運動時,判斷力就是個很重要的元素。

二、確認自己的訓練是否如教練所說:明白自的訓練模式

在運動的世界中,有些人會自己嘗試去做做看,也有人直接請教資深者,不論是何種方式,總是會看看別人是如何做。然而,我們要先知道他人的運動訓練方法、模式、做法,其結果不完全會實現在自己身上,相反的,我們的運動結果也不全然會反應在別人身上。

所以,當有人給予建議、提供己身的經驗,基本上是件好事,代表在運動路上有人與你同行,相互打氣。然而,另一方面,這些建議和經驗還是要看是什麼人給予,因為這可能會迫害到你的身體官能!最常見的例子莫過於是youtuber、網紅、網路文章和相關視頻。

當然,每一個單項運動的練習和訓練,教練總是距離你最近一名。不管教育的經驗值多高,所提供的建議還是需要檢驗,就本身曾任奧運代表隊運動科學成員的經歷,教練看出選手的問題,認為選手應如何改善,在成熟的團隊中,其實還是會由科研人員再次檢視,才讓選手進行訓練計劃的改變。

菁英選手都是如此了,更何況是一般運動員、運動愛好者。身為運動員也要知道為什麼要改變訓練方式,瞭解訓練的模式和其助益,若在不知的狀況下,其實是很危險而且冒著很大的風險的事。

是故,當有人對你的訓練提出建議或質疑時,先明白他的建議內容,再找尋這樣建言內容的優劣,進行評估。畢竟,運動的人是你,接受訓練的人也是你,要對運動和訓練有相當的認識,這也讓自己清楚明白自己的運動方式和訓練方法。

三、進行雙向的溝通﹕相互成長

在運動組織中,教練和選手除了有教學關係外,還有合作的關係。雙方互相成就,有教練没有選手,或有選手没有教練,其實都是不健全且基本的運動團體。

當問題出現時,溝通是必要的過程。競技運動是如此,大眾運動也是如此。因為這是一個團體,為相同的目標前進,無論你們設定的目標是什麼。

特別在大眾運動更為重要,因為每個人的背景、運動素質、身體條件、和對運動本身的認識和熟悉度,如果没有進修和學習,是很難站在同一個立場和頻道對話。

所以,唯有大家將問題和立場說出來,講明白,再決定是否要採納還是要揚棄,這是種學習和成長,而且能使彼此更瞭解運動和訓練,一舉數得。

結論:前提是在於運動員是否瞭解自己的運動和運動訓練

上述所言是以教練和選手為一團體的論述,然而根本的前提是雙方面對所從事運動,和進行的訓練要有一定的認識和瞭解,才能相互溝通,而溝通不是經驗之談,是有科學或學理的依據,要不然是無法說出個結果來,可能途增雙方的誤解和磨擦。運動並不是動動四肢這樣簡單,其中有很多知識和學問需要瞭解和學習。重點還是回到自己的身體健康,骨骼關節、肌肉功能是否能發揮功能在運動上,而不是受傷,這才是運動的真正用意!

文章目錄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