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動是教育還是訓練

教育訓練:運動是教育還是訓練?

如果你的運動只有訓練,那你必定受傷!如果你的運動只有教育,那你也會受傷!

如果你的運動只有訓練,那你必定受傷!如果你的運動只有教育,那你也會受傷!除了運動外,常聽到的教育訓練也是如此,到底是教育還是訓練? 這不是文字遊戲,而是很重要的心態和觀念!

一、運動是教育,而且需要再教育

回想從小到大的體育課,上課的內容是什麼? 國小的體育課是做操、運動、收操;中學的體育課是集合、發球、打球、解散;大學的體育課選一門專項的運動,一路學到底;進入社會後,一類人是瘋狂運動,受傷痠痛當補品;一類人是朋友約去運動,當受傷時才意識到運動過度,自己的身體無法負荷;某一類人是乾脆不要動,直到身體亮紅燈!

無論上述那一類人,絕大部分是没有完整的運動教育!不是把身體操練的太累,就是身體過的太舒適。

(一)運動的教育是知道如何活動自己的身體

運動,簡單說就是四肢和軀幹的交互作用,重點在於人們是否知道自己的關節和肌肉如何正確的使用!各位可以捫心自問,知道自己身體的關節可分為幾類嗎? 自己身體的肌肉走向又是如何呢? 身體控制的機轉又是如何呢? 在自己所辦的講座中,在詢問之下還真的很少人回答的出來!

這些知識在體育課、生物課、健康課,都有教導過,但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還是不知道,當不知道身體是如何動的狀況下,身體是很容易受傷的!

(二)運動的教育是知道如何鍛鍊生理和心理

運動的主要目的就是鍛鍊強健的「體魄」,「體」就是生理;「魄」就是心理。

生理的鍛鍊在現在最火熱的話題就是「為什麼要練肌肉?」、「如何吃才會健康?」、「如何避免肌少症?」「為什麼要重訓?」等,其實這些議題都是在說如何鍛鍊身體、調理好身體,也就是鍛鍊自己的生理狀態。

心理的鍛鍊,在今日社會常見的憂鬱症、燥鬱症等,這些就是心理上的糾結,而在運動的過程,會有人為你加油、突破難關、克服心理障礙,所以,心理的問題是不需要服藥的,運動是可以幫助心理障礙的。

二、運動是訓練,但是系統化訓練

運動本身就是訓練身體的方式,唯有訓練才能讓動作更加熟練、姿勢更加正確、肌肉和骨骼承受更大負荷。大家都知道運動員需要接受訓練,其實每個人都需要。在下舉例說明:

(一)運動就是肌肉訓練—女性為例

拜文明所賜,高跟鞋的發明和時尚,使許多女性因為穿高跟鞋有著體態的不正確,骨骼的易位和肌肉的緊繃(特別在骨盆和腿部),看看歐美的模特兒,她們平日保持身材的方式,無非就是控制的飲食、和健身鍛鍊肌肉,目的主要就是維持良好體態,讓工作更順利!

就生物的角度,女性有生育的功能—子宫,在懷胎期間,小Babe在肚中時,無形增加身體的負擔,因為嬰孩的重量,此時就可以看出平日有無鍛鍊肌肉的差異。

運動就是肌肉的訓練,肌肉放鬆有彈性、肌力增加有力量,並使神經傳導和血液循環能更好!

(二)運動就是動作訓練

無論你從事那一方面的運動,都是動作的熟悉度,走路、跑步、打球、打字、開車等動作,都是人體的動作。重點在於這些動作進行時,肌肉的出力、骨骼的作用是否適當。

所有動作都需要訓練,没有訓練過的動作,基本上就是生物本能,可能對,也可能錯,就現階段來看,工業革命後的文明社會中,越文明的國家,文明病越多!原因就是科技的進展,人們最正確的動作因為遷就環境或產品而改變,這是對於平日生活的動作。

對於真正有強度的運動,更是如此。每個單項運動都是重覆同一個動作,動作的順暢與否就是「技術」,因此,運動科學的生物力學著重於「動作技術分析」是有其原因的,而好的技術就是「精熟」要反覆不斷的訓練。

結論:運動是教育和訓練的總合

目前台灣的運動生態呈現出,馬上接受運動訓練(如重訓、跑馬、登山等),没有運動的教育,導致傷害的發生。另一類是在網路上爬文、看影片,依樣畫葫蘆的照做,没有運動教育的評估自己的身體,導致全身痠痛和受傷。相反地,也有很多人吸取很多運動的知識,然而就没有去實踐,就體育的觀點等同於不知道。最後的總結是,運動是需要學習,即教育;運動是需要實踐,即訓練,兩者不可徧廢一方!

Subscription Form

聰明運動家媒體

專欄作者

近期文章

Covid-19給運動健康的3大啟示

covid 19給運動健康的3大啟示

WTO已經說Covid-19要下架了
國內雖然還要再等一段時日
然而這是一個讓我們好好省思的機會
讓我們的生活從運動再次出發吧!

運動學習的3大盲點

運動學習的3大盲點和迷思!

運動雖然就在我們的生活中,但很多人學習運動的方式是有問題的,有人是心態問題、有人是認知問題,有人是不知道問題在那。在本篇文章中指出現代人在運動學習3大盲點和迷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