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動没有效? 先搞清楚自己做什麼運動!

文/圖 李政霖 2018.11.06

撰寫動機:

上週登山時,聽見一位山友說,因打羽毛球,右手肘關節有個痛點,之前没有痛那麼久?

今日看一篇貼文,月跑300K終於練出馬甲線。下面有人回應說:「我也想要有馬甲線,但我無法一個月跑300K」

曾有位老伯向我說:「我去公園打太極拳,不打還好,一打下去,膝蓋受傷了!」

運動的種類

這三個案例所說的運動皆是不同的運動種類,因為運動種類的不同,運動的進行、訓練的方式也不同,但若不知道運動的種類,運動傷害自動就會找上門來。在英文原文中,是3完全不同的字,但在中文皆譯為運動。故撰此文章,希望能加深大家對運動的認識。

\"投影片1\"

競技運動(Sport):需要專項運動技巧訓練,加上一般體能訓練,降低運動傷害的發生率

體適能促進(Exercise) : 主要加強身體關節活動度、肌肉適能(肌力和肌耐力)、柔韌度,改變身體組成

肢體動作連貫(Movement):為所有肢體活動的基礎,姿勢間組成動作,動作間使肌肉活動,作出有技巧性的運動

運動目標的精確取決運動的成效

談到運動效果,只要身體有進行運動,必定造成生理反應。如,肌肉肥大、會喘、心臟跳動快等。重點是個人的運動目標是否明確,若不明確,只是盲目的動,運動效果不彰,當然没效。若運動目標明顯,運動計劃的實施、評估、修正,才會具體,達到運動目標指日可待。

\"投影片2\"

很多人只是盲目的運動,但不知為何為動,這樣的運動當然會感到運動没有效。

當運動目標很明確,運動的模式也有了之後,運動實踐的3大步驟就很清楚了。

這樣一來,再次檢視上述3個案例。就不會有從事技競運動,但欠缺專項訓練;也不會想要精實肌肉而選錯運動模式的形況;更不會有模仿動作而受傷的案狀況發生。

李政霖

李政霖

聰明運動家創辦人,體育專業出身,同時為童軍與戶外教育工作者。 2015年成立聰明動家,投身大眾體育的指導教學。2019年正式成立公司,致力運動教育、運動產業的升級,期許以協助世界菁英選手的經驗,創造台灣運動新環境!相信運動科學直接佳惠生活,認為運動是不被時間、空間、場地和器材所綁架。倡議每個人皆有權力做自己的主人,快意人生。

聰明運動家媒體

近期文章

Covid-19給運動健康的3大啟示

covid 19給運動健康的3大啟示

WTO已經說Covid-19要下架了
國內雖然還要再等一段時日
然而這是一個讓我們好好省思的機會
讓我們的生活從運動再次出發吧!

運動學習的3大盲點和迷思!

運動雖然就在我們的生活中,但很多人學習運動的方式是有問題的,有人是心態問題、有人是認知問題,有人是不知道問題在那。在本篇文章中指出現代人在運動學習3大盲點和迷思!

Send Us A Mess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