車禍後的處理 車禍後72小時不用醫生救

車禍後72小時,不用醫生救,啟動3步「力學活筋術」自救系統

分享文章
轉發文章
文章目錄

【前言】車禍發生,才知道平常動作練習的可貴

車禍後你要做的事

7月14日那天,我騎著摩托車,應一位學員的邀請,前往她目前服務的公司,準備參觀他們的系統。

就在一個大型十字路口,一輛機車突然從我左側高速切入,毫無預警地撞上我的機車,頓時失去平衡,整輛機車向右翻倒。

「那一瞬間,我根本還來不及害怕,但我的身體,已經先反應了。」

撞擊發生的剎那,不到一秒鐘,我的腦袋一片空白,但身體已經完成了3個動作。
那不是肌肉記憶的反射,也不是天生的直覺,而是這幾年我在教學與實踐中所建立的身體反應力與動作選擇力——這些正是「力學活筋術」的核心精神。

這場車禍看起來驚險,所幸我只有兩處輕微擦傷,骨頭沒有斷裂、神經也沒有壓迫。
從現場處理、到回診觀察、再到目前的修復過程,我的身體恢復得比預期快得多,也穩定許多。

這一切讓我更加確信──
真正決定你受傷多重、恢復多快的,從來不是醫生或警員能幫你做到的,而是你自己有沒有建立一套「身體保護系統」,能夠在意外發生的當下,立刻啟動、即時反應。

一、車禍當下的臨場反應:身體反應來自平時動作的練習

車禍著地
你要做的事

我依稀記得,在撞擊發生的當下,身體第一個反應不是本能地緊握把手,而是雙手自然放鬆。

這個動作看似微不足道,卻決定了我後續的身體著地方式。
當時雖然兩台機車依舊直行,但我的身體已經自然脫離車體,進入了「準備著地」的狀態——
這個放鬆,不僅避免我被自己的機車壓住,更讓我有空間自主調整下落姿勢。

我的著地方式:從放鬆開始的關鍵動作

著地的瞬間,我的身體不是前翻或直接正面落地,而是:

  • 先以左肩與左側背部小範圍接觸地面
  • 同時低頭、打開右臂,避免手臂內縮造成肩鎖關節和頭的撞擊
  • 下肢自然伸展延伸,讓膝蓋著地,而後能平順傳導撞擊力道

傷勢結果:挫傷的背後,是系統化的動作選擇

最終傷勢也證實了這樣的身體反應有其效果:
右膝有挫傷、左小腿有局部挫傷,右上臂內側僅有些微擦傷──但身體整體穩定、沒有滾動,沒有扭傷,也沒有撞擊性壓迫。

為什麼我能這樣動:從力學筋膜伸展術學來的動作模式

這一連串的「落地動作」不是臨時反應得來的,而是我這些年在力學筋膜伸展術教學和訓練中反覆學習的成果:

  • 讓關節具備主動伸展能力,以及各自關節和肌肉出力和動作能力
  • 肌肉在撞擊地面時,保持肌肉彈性,同時下降骨骼衝撞
  • 身體具備空間感與方向調節能力,使全身穏定不滾動

急診室的對比:會不會落地,差很大

反觀當天我在急診室,看到其他幾位也因車禍被送進來的傷患,情況都比我嚴重許多:
有的是被車壓住、有的是整個人摔出去後翻滾、或是肩部直接著地造成脫臼。
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識到──
關鍵不是撞或摔,而是你有沒有辦法「安全地落地」。

小結:力學活筋術,關鍵時刻幫助你穩住身體

這體現出:「力學活筋術」中對動作學習、關節活動範圍、肌肉控制等力學概念的重要,
並不是為了優雅動作本身,而是真正在關鍵時刻,幫助你保護自己、穩定自己、恢復自己的基礎。

二、等待交警的身體處理:掌握黃金時段,自主啟動修復力

事故發生後,剛好有一輛巡邏警車就在附近,目擊了整個過程,也迅速上前協助我。

我沒有急著站起來。
反而先讓身體靜止在地面上觀察與穩定,確定四肢能動、頭頸無劇痛,才慢慢將自己撐起。
警員一邊標記事故現場的位置,一邊協助我將機車牽到路口,我則移動到路口一旁的板凳坐下。

啟動身體掃描模式:不是躺平休息,而是自主運動察覺

a 身體掃描

這時候,我的意識已經完全清醒,進入了我熟悉的「身體掃描模式」──

我開始逐一檢查各個關節與肌肉的狀況:

  • 觀察關節的活動範圍是否完整
  • 感受哪個肌肉出現異常緊繃或收縮
  • 判斷可能是撞擊引起的壓力反應,還是真正的結構性損傷

我確認右膝有明顯擦傷、右上臂與上背部的肌肉緊繃;
肘關節與腳踝略顯「卡卡」,但活動仍在範圍內,研判為肌肉撞擊後產生的壓迫性張力。

啟動修復行動:用力學伸展啟動自救的第一步

這時,我沒有選擇等待不動,而是立刻啟動身體保護與伸展程序:

  • 溫和地伸展肩背部肌肉,釋放緊張感 (解除身體的保護機置,即肌肉向心收縮)
  • 活動肩、肘、腕關節,避免僵硬 (若無此動作,可能造成關節壓迫)
  • 輕微地扭轉腰椎、延展背部與腰部大面積肌肉 (確認人體活動度最大關節)
  • 最後穩定活動膝關節與腳踝,並搭配相對應的肌腱伸展 (避免膝挫傷疼痛感蓋過肌肉傷害)

這整套處理,不是為了「馬上復原」,而是讓身體回到正常狀態,避免繼續緊繃的肌肉骨骼惡化。
我知道,肌肉在撞擊後會進入向心收縮的保護模式,如果此時什麼都不做,就會讓肌肉長時間緊繃、關節卡住,將延長修復時間。

力學動作模式,來自專業背景與實踐經驗

這些當下的動作判斷與執行,來自我對人體解剖學、生理學、生物力學的理解;
也來自我多年運動員的訓練成果、在體育系與碩士班所接受的專業教育,
以及這幾年教學實踐中不斷深化的「力學活筋術」。

最常被忽略的時段,正是幫助自己的關鍵時刻

我也更確信,這段時間──從事故發生後到進醫院之前──正是多數人最常忽略的黃金時段。
若能在這時啟動正確的觀察與伸展處理,不但能夠降低骨骼肌肉的傷害機率,也能為後續的復原打下穩定基礎。

小結:從「會動」變成「動得對」──才是真正的復原關鍵

這再次提醒我,也提醒每位讀者:
真正的自主自救,不只是忍耐疼痛,而是擁有一套有系統的身體知識與處理方法。

「力學活筋術」不只是為了處理慢性痠痛、運動傷害或長期復健而設計,它更是關鍵時刻能夠救自己一命的身體操作系統。
這套方法,遠遠超越一般健身中心或運動課程所教授的單一動作,
重點不是鍛鍊得多強、動作有多花俏,而是讓你真正學會──在關鍵時刻,如何動得對、動得安全。


你最該學的,其實是這些最簡單、最重要的事:

  • 如何讓關節自由活動 (試問:你知道人體重點關節嗎?各關節如何動?)
  • 肌肉正確收縮與放鬆 (試問:你知道肌肉正確有彈性的感覺嗎?)
  • 身體能穩定承接壓力、釋放張力 (試問:你知道如何將力學原理用於人體嗎?)

這不是跑步機上跑多快、舉多重啞鈴、或跟著影片跳出高難度的花式訓練。

而是在你跌倒、車禍、疼痛、失衡的時候,
身體會不會保護自己?
你,有沒有學會這樣的能力?

三、車禍後的復健規劃與自主恢復:身體不是等著修,而是主動修

當天事發後,我除了當下立即進行自我處理,也前往醫院急診確認是否有腦震盪,同時處理皮膚挫傷。
但對於肌肉與骨骼的問題,我心裡很清楚:這部分我有一套完整且熟練的方法可以自己處理──就是我多年實踐與教學的「力學活筋術:力學筋膜伸展術、運動鏈姿勢走法、力學掌推按壓術、運動處方與計劃」。

延遲性痠痛出現後,我選擇主動應對

隔天(7/15)清晨一起床,延遲性痠痛果然陸續浮現,便開始用力學筋膜伸展術的處理:

  • 肩背部開始緊繃
  • 小腿前側肌腱、大腿外側肌肉也出現碰撞的脹感
  • 下午上課前,甚至連頸部都有些「緩慢回彈」的張力反應

但就在這樣的狀況下,我依舊照常授課,學員們完全看不出我昨天經歷過車禍。
上課的同時,也和學員分享用當日授課動作來伸展肌肉和肌腱!

第二天(7/16)早上,肩頸部位出現一波明顯緊繃,這也許與前一晚吃的肌肉鬆弛劑相關。
我沒有慌,也沒有一股腦躺著休息,而是像我教學員那樣,把每一處不適列出來對照處理:

  • 哪塊肌肉緊繃?—對應的關節、有什麼動作可以解決
  • 哪個關節活動受限?—對應的肌肉、用什麼動作可以解決
  • 哪個部位要冰敷?
  • 該做什麼力學伸展動作?

所有這些,我都以**「見招拆招」的方式**,安排每天的伸展組合與關節活動練習──
利用看電腦、看影片的空檔就能完成,不浪費任何可以恢復的時機。

自主操作的關鍵優勢:你比任何人更懂自己的身體

而自己操作的最大優勢是什麼?
我知道自己的肌肉在哪裡緊縮、哪個關節應該動到哪裡才安全,
能精準掌握出力與伸展的強度,隨時隨地進行修復,而不是仰賴外部治療。

相對地,大多數人選擇「被動等復健」,回家就是躺平不動,
這會讓肌肉進一步萎縮、肌肉和筋膜緊繃和僵硬、關節卡死,延長復原時間,甚至導致慢性化問題,從此走上復健的漫漫長路。

我的三階段自主修復計畫

除了這些「急性期」的處理,我也依循力學活筋術的完整邏輯,進行長線的自主修復計畫:

自主復健動作

✅ 以「力學筋膜伸展術」為核心

透過一組組精準對應的動作,舒展緊繃肌肉、解除保護性收縮,重建關節活動度與肌肉彈性。

✅ 加上「運動鏈姿勢走法」

用運動鏈姿勢走法的擺臂和擺腿、轉體、力學站姿、登階,動態活化肩背腹腰與下肢肌群,
不只讓關節恢復,更強化身體協調與核心穩定性。

✅ 最後搭配「力學掌推按壓術」

針對受壓迫肌群進行深層放鬆與解除沾黏,以力學伸展術的閉鎖伸展,再加上力學按壓的技術,進一步促進神經回訊路徑的恢復,以及被強迫向心收縮的肌肉恢復原有彈性,再痛也要按壓

我知道,這樣的整合訓練不是什麼花俏訓練法、也不是健身房教的器械動作,
但它卻是真正能讓身體從內而外恢復功能、重建肌肉力量的根本功夫。

不是休息/診所復健,是擁有身體操作能力

因此,以本次案例而言,就我自身體感與測驗來說,我不會選擇到醫療院所做被動式復健,
因為我具備了**「系統性的身體操作能力」**,可以自己掌握修復的節奏與方向。

大部分的人則在受傷後不是選擇完全休息,就是被動等待復健,
但他們不知道──這樣的錯誤觀念正是慢性病與長期疼痛的溫床。

這次事件,更讓我看見「力學筋膜伸展術」、「運動鏈姿勢走法」、「力學掌推按壓術」這三門課程的價值,
不只在於處理痠痛與優化動作,更是人人該學的身體保命技能

結論:真正救你的,是你會不會動、怎麼動

這場車禍,讓我更深刻體會到「自我養護」的真義。
不只是博班研究 H. Spencer (1820~ 1903) )所說的身體準備概念──不只是生理機能的良善運轉和進入職場的工作能力,
更是一種隨時能啟動的保命能力

意外發生時,靠的不是本能,而是你是否「準備好了」

意外的發生,從來不是你能控制的:
你可能不是肇事者,卻仍可能成為受害者。
這時,最重要的不是保險理賠、不是等待醫護支援,而是:

  • 你有沒有辦法,第一時間保護自己?
  • 後續快速修復自己?

這和登山時的準備如出一轍。
別總把希望放在他人身上,真正該問的是:

「我是否已經為自己的身體準備好?」

而這次車禍,正是對我這些年教學與實踐的驗證──
所學會的,不只是一套動作,而是一套在危急時刻能夠立即反應的身體語言與實踐能力。

自救不是口號,而是來自你平時學會的動作能力

「不是醫生救了我,而是我學過的動作幫助我撐過撞擊、加速復原。」
這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我親身經歷的事實。

我把這次事故中實際用到的**「3 招保命動作」**、
以及從中體會到的重點邏輯整理出來,
就是希望你明白:

真正該投資的,不是錢和裝備,而是你自己的身體操作力

從現在開始,請你重新看待自己的神經反應、肌肉能力、關節控制力是否合而為一,
把這些視為你最值得投資的資產──

唯有從「力學運動」開始重建,
你才有能力在真正的危機中讓自己少痛一點、好得更快。

✅ 如果你也在尋找「動得正確」的方法,歡迎加入我們

📘 線上或實體課程同步開放
🔍 點此了解 聰明運動家力學活筋術課程內容與報名資訊 → 實體課程頁面線上課程頁面

📩 想了解自己是否適合這套方法?
歡迎私訊我們,或參加【免費說明講座】,讓我們用專業為你分析身體的問題。

延伸閱讀:

若你希望更深入理解關節教育與力學觀點,推薦你繼續閱讀以下文章或影片:

受傷後不要只休息,不要等待復健,你需要的是運動和肌力訓練!

別讓無知妨礙卓越 TikToke|Youtube shorts

別小看簡單動作 TikToke|Youtube shorts

文章目錄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