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寫動機
梅雨季後,進入了颱風季,天氣因素改變自己的運動模式,從登山到跑步、游泳和肌力訓練等。運動中,思考著登山運動為何使人著迷? 登山運動和其它運動有何不同,這是身為體育人和戶外人的我,一直想找的答案。今天跑步放空時突然靈光一現,故撰寫本文,留下記錄。
一、人往高處爬所看到的視野
就職場上,職位的轉換的升遷,從小職員到主管層級,我們說會高陞 。其實當高陞後可能處理的業務依舊相同,但內容完全不一樣,簽字蓋章所影響到的不在是個人,可能是團隊或公司的營運,看待事物角度也不同,因為要評量審視的範圍增加變多的。正如同登山,未爬過山的朋友,站上山頭,看到景觀的震撼,而登的山愈高,所見的山巒起伏、雲海晚霞、林木矗立、看到旭日東升和夕陽西下的全景,視覺的感觀和心中的感動是都市所没有的。例如太陽和月亮, 在平地是有看到,但没有太多感受,甚至不想抬頭看一眼。 原因就是站的高度不一樣,視野完全不同。
引述牛頓的名言: 「如果我能看得更遠, 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」 如同登高望遠的道理相同,當人站在高處,視野完全不同,所看風景不同於都會區,所受之感不同於平地,感觀的開啟連動心境的改變,那是登過山、站在高處才能體會,至於體會多深就要看人了!
二、水往低處流的起點和能量
登山的過程中,不可能永遠步步高陞,站上山頭後必定會下山。如同人生不可能都位居高點,一定會有走下坡後再向上的過程。但曾身處高點的人,與永遠待在平地是有落差的。如同河川的水一般,河水必定是從山泉高處向下流動,問題在於高度的起點有多高,向下流的能量就有多大。在南湖大山下營地後的溪水 、拉庫音溪、秀姑巒山屋後的水源地,或是三貂嶺瀑布群,皆可有此深刻的感受。這也是高度不同,使得能量不同。
老子道德經所言: 「 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。」 除了水的特性可按地形而改變,引喻為無所爭。更重要的是它從高處來,什麼困難地形没有經歷過,到達平緩之處又怎會計較。這與世上的慈善家、 企業家(不是商人)無異,大風大浪都碰過了,要回饋社會的格局當然有所不同,如同登過高山一樣,因為有此經驗,胸襟原則上都是很寛廣的!
三、當科技將地球變平的危機
從科學時代,哥白尼論證地球是圓的,到今日在科技世代將地球拉平了,出現與哥白尼之前,說地球是平的狀況完全不同,在那時因為宗教控制人的思想,反觀現在,知訊爆炸,大家好似什麼知識都知道、任何事物都可接觸到、什麼事情都能找到,但未必能夠見識到其箇中奧妙! 或說,其實什麼都不知道。主因是過程中太過於平順,没有太多困難與挫折,輕鬆地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或事物,追問其中的內涵和意義為何? 則是半懂不懂。
就自己身在教育界,和進修的教育博士學位時,對於科技也有不同的論述和主張。值得看待的在於深度,即是先前所提高度的概念。登山使人意識到要到達目的地所付出的代價,山有高有低,有成就有艱辛,絕非一蹴可幾,這也是戶外教育的價值。山域已經不是大自然簡單的外貌,已經成為教育的場域,端視每個人如何善用。
人的格局和氣度如同山的俊拔 (代結語)
對我而言,登山的價值已經不是身體健康和看那壯麗的景色而言,反道是個思索人生道路的方式;遇到困難時,經由與山的對話找到解決的方案。人的格局高低和大氣與否,就好比個個山頭的俊拔特色,高有高的優勢,低有低的特點。從小身為童子軍就開始登山,長大到現在,問到為什麼要登山? 終於有個初步的答案,但不會是山就在那如此的簡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