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識變得廉價、專業變得無用的5大原因

知識變得廉價、專業變得無用的5大原因

分享文章
轉發文章

撰寫動機

  • 國民教育改革已過了25年,為何現代教育和學習仍無起色?
  • 科技進步的確可以取代人力,但真的可以取代教師的專業位置嗎?
  • 學校的教育有助於人立足社會嗎? 社會人士的學習態樣為變的如此畸形?

無論在學校的體制中學習,還是在不在體制內的社會中學習,教育成為人人都在討論的議題。事實上,感覺討論的熱烈,人人雖可個抒己見,但成效不彰甚至於無效。根據此果,本文主要提出5點原因。

原因一: 答案就在Google和Youtube網路中

記得2010年從英國回台,我的書商朋友告訴我:現在人都不看書了! 常聽到教授或老師談論現代學生、研究生的報告:複製貼上就完成了! 目前現代人常用語為:google一下,你就知道了! 又例如:10分鐘運動、增肌減脂、投資理財、網站架設、山中秘境、戶外地點等,鍵入關鍵字詞、上網爬文或在討論區發問,又或在YOUTUBE的影音資訊中皆可以找到不少答案。

論及上述現象對社會大眾影響:(一)對現在學生的衝擊:老師上課的內容網路都有,自我學習就好啦! 何必記憶這麼多,答案google一下就有了。故學生對上學上課感到無趣或有所排斥,為學習而學習。再者,對記憶能力的忽視,没有基礎的知識記憶,遑論要增進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。 (二)對社會大眾的衝擊:當有所疑問時,大多數人依賴網路來得到答案,無論是上網爬文或發問。故網路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,離開或没有網路,生活將會失去重心,甚至有人不知如何過生活。可得到無論在那個年齡層,網路成為知識的來源,答案之所在,若真如此,才是真正的網路中毒。

然而,要追問的是,這些真的是發問者要的答案嗎? 符合個人的需求嗎? 這些資訊和知識正確嗎? 又要如何分辨內文的真偽呢?

原因二: 專業知識可在免費課程、便宜課程得到

政府為了推廣教育、知識普及,常常會舉辦免費講座,立意雖佳,仍有其後遺症。以本人為例曾受邀為台北市某健康服務處的講師,為期6周的健康講座。縱觀其整體現象,發現: (一)出席率和天氣狀況成正比,天氣好就來,天氣不佳則不出席。(二)視個人狀況決定是否出席, 個人事情必定優先於講座。 主因為對免費講座, 民眾是並無任何約束力要出席,即使他己經報名參加。

又如同社區大學,學費便宜。上課形況是比免費講座還好,因有繳納學費,上課出席狀況較佳。雖教授專業知識,坦白說,所教授的深度和廣度有限,對參與學員而言很難再深入鑽研。就本人教學經驗為例,要深入加強健走知識和技能,並為參與學員調整步態;或教導正確的核心肌群的鍛鍊方法和姿勢調整,人數馬上銳減。原因是要再深入,其花費和社大相較之下會更高。當然,所得到的專業知能必定不同,可以肯定的是,專業的知識和能力很難由單一講座獲得。並非說一定要付昂貴的代價才能得到專業知能,而是當我們學習跨領域的專業知能,必然要付出相當時間和學習,並非由免費課程、便宜課程得到。

原因三: 相信自己有自學的能力,毋需依賴他人

拜科技所賜,生長在知識爆炸的年代,不可否認許多言論、資訊和知識皆可由網路獲得,而人們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。我們必需體認到,每一門知識和技能皆有其專業,學習要按其知識的脈絡。而當我們自主學習的過程中,尤其是在網路上的學習,其資訊眾多但要消化整合;所得到知識多為片段,要連貫需要找其前後脈絡。換言之,學習是有步驟的,光靠個人是很花費時間的。

目前的教育議題之一:科技是否會取代學校? 取代教師? 教師在課室的價值為何? 當下的論調為教師為引導學生學習的角色,不是傳統按教科書教學。仔細想想,教學方式無論是直接授予或從旁引導, 教師的價值就是給予學生正確的方向去思考,也就是給予學習的步驟,直到學生歸納並由經驗得到自己學習的模式,才能完成自主學習。然,自主學習的歷程中,其實也很難只靠自己獨立完成。同儕、朋友、伙伴的意見和思想的交流,更能節省學習的時間,開拓自己没有想過的視野。

相信自己有自學的能力,不需要依賴他人的想法很好。然而如何在生命有限的時光中進行學習,想必更為重要吧!

原因四: 知道就等於一定能做到,其實你做不到

近年來,許多學生選擇技職學校,而不是高中或大學的原因也在於此。上了高中、大學,進入社會還是面臨實作的考驗,不如進入技職學校學得一技來的實在。以台灣技職工作為例, 技職學校出來的學生是比大專院校佳,較有實作經驗,然而,及使取得有考術證照的新鮮人投身職場,台灣企業主依舊不滿,反而認為這些證照徒具其名,在職場中仍無法完全發揮效力,師徒制還是較好的體制。也成為投身服務業的人多,當職務出缺,很快又能找到人,低薪現象無法打破。即,有知識不等同於有執行力,回首自己過往所學和現今從事的工作,仍是學非所用的多。

對於華人的教育,普遍仍舊相信知道的愈多,必定能夠做到。 做的到也未必能知道為什麼,現在中學的健康與體育即為最好的例子。健康教育課程,教導生理學,簡單說就是人體五臟六腑的作用的知識、營養學,說明五大營養素和均衡飲食。反觀電視的健康相關節目,多數仍是營養師說如何吃才健康, 和網路文章 提供吃什麼才健康。體育課程,無論過去或現在就是教授各類單項運動,今日又多了體適能等的知識教授。觀其社會大眾的運動,或看政策、媒體及網路,如何健走、如何跑步、如何自我訓練(核心肌群、肌肉鍛鍊)的影片和文章每天都有,還有人到健身房上教練課、或是請私人教練,等同是從頭學起。試問,學校上這些課,學生測驗評量拿高分又有何意義? 若知要重新學習,何苦花費時數在學校教育中呢?

上述突顯出2大問題:(一)學校教育和生活應用無法接軌。(二)知道的知識並不是皆用的出來。若以今是運動和戶外風潮,其實不難看出。若回到19世紀哲學家史賓賽(Herbert Spencer )提出的古老命題:何種知識最有價值?( 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? )。他認為\”有用且有助於生的知識最有價值。\” 直至今日仍是如此。

原因五:誤把資訊當知識, 誤把知識當資訊

在此網路發達的年代,知識和資訊的公開充斥在人們的生活當中。但兩者有很大的不同。資訊是片段片面的;知識是需時間內化的。例如,目前身在台北火車站要去台北故宫 ,手機拿出來便知台北故宫的古往今來,要如何前往,解決當下的問題。台北故宫的介紹和前往方法是資訊不是知識。但,說起台北故宫代表什麼, 博物館的本身意義、展物來由、建築風格等一連串的脈絡,便是知識。當然,分開看還是資訊,但綜合整體就成為有價值的知識。

現代人的盲點大多落在,(一)不知道自己在網路所見所聞是資訊還是知識。(二)否有有能力解讀眾多的資訊成為自己的知識。(三)得到知識後是否有能力化知識為執行力。這是三個不同的層次。反映出目前國教中學生的學習層次,可以反映出國人對科技運用的認知。網路科技只是現代人的工具,不是現代人的全部。東西哲學家和教育家的見解:“人之所以為人,有別其他動物是人的理智。” 思考是顯示人的獨特性,倘人喪失思考能力,對網路呈現的資訊和知識無任何鑑別力。教育將無任何意義,培育出此類的人根本没有專業可言。

啟示

(一)知識取得過於簡單,使專業變得廉價

大學聯考時代的國民教育,知識的取得來自於書本和教師的講解,對知識學習的嚴肅的,對教師的態度是尊敬的;對教師的專業是肯定的。時至今日,知識獲取過於簡單,參考書、網路、社群等皆有整理,對知識的取得感到簡單,己有一個記憶庫在那了,何需學習呢? 教師的教育專業自然不知要發揮何處,使教師備感無力,努力那麼多究竟為了什麼? 對教學有了問號,當許多教師認為這只是分工作時,相信現今的教育與辦學將更加困難。學校教育的養成就是如此了,社會教育更是如此!如同登山,多數人天真的己為在網路學會打包、判圖指北針等技能,就會登山,真的嗎? 或如看網路學跑馬,就會跑步了,真的嗎? 少了體育的專業, 任何運動皆至礙難行,而是將專業變得廉價,此道理可以類推至每個專業領域中,很多事情並不是大眾想的那麼簡單。

(二)過度的推己即人,自我認知即為一切

切勿過度推己即人的認為自己的認知,他人也要和我相同,或一廂情願的認為別人想的一定和我所想的一樣。這已經成為社會的通病,因為把資訊當知識,把知識當資訊,兩混淆之故。這樣的社會現象在政治、網路的留言等,比比皆是,處處可見,美其名為民主的價值,實際上是民主的素養不足。每個人皆有自己的象牙塔,重點在於我們能在多少個的象牙塔來去自如,這才是關鍵。若只停留在自己的象牙塔中,有如盲人摸象,永遠不知世界的全貌。惟有理性和感性的相互思考,才能拓展自己的眼界,增進自己見識。教育是如此,做人處事的道理也是如此,無所謂年齡之別、學歷高低之分!

文章目錄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