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是門專業

教育是門專業:審視您對子女的教育!看看您對自己的教育!

分享文章
轉發文章

撰文動機

近日到圖書館看書、撰寫論文。看到許多父母陪伴自己的兒女寫功課、一同閱讀圖書刊物、朗讀圖書內容給孩童聽、借了一大疊書本回家要孩子閱讀。乍看之下好像是很好的親子教育,經長期觀察後,事實並不是看到的那樣。故由教育哲學的角度,提出4個論點給各位家長參考和思考!

教育己淪為形式嗎?

教育不要形式化! 我們不需要形式化的教學! 這是我們常聽到的話,但仔細想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 形式,故名思義就是表面呈現的樣子。很多教育者、家長等,都很容易陷入形式教育當中。就學科的老師而言,趕課、趕進度的結果,往往没有時間講述認為學生應要知道的事。上課成為一種形式,將書本的內容上完就等同於給學生教育的交代,和給自己教學的交代。這是教育現場的無奈,身為老師的我,即使不是將學科,也經歷過相同的事情。對老師來講,無法給予每一位學生應有的教育,是很痛苦的一件事! 對現代某種比例學生來說,是否學到東西好像不是上課的重點,但多數家長要的是老師要將課本的識帶過的形式。

換個角度來看,家長陪孩子寫功課、訂正作業題目、簽聯絡簿等,這些都是形式。許多家長的心態是,只要有完成這些事,就是完善了孩子的教育。但事實真的如此嗎? 舉一親身例子,學生因要比賽需要留學加強技能,家長已經簽名知悉此事,但當日孩子没有回家,家長跑到學校理論! 就此案例平心而論,如果家長只需要負責簽名,不需要看內容而宣稱關心小孩;或是陪伴孩子寫習題,而孩子是否有學會則是老師的責任, 這是重視孩童的教育嗎? 而類似的事件可以列舉許多,這需要家長自己好好想想 。

坦白說,我們進行的所有事情都是種形式。以教育的角度,重點主要在於此形式中,學生或孩童是否有所收穫,那怕只是一點點! 與其走完所有形式,不如多多著墨思考在這形式的背後,身為教育者有無給予任何價值和內容,使受教者因被教化而有所體悟!

教育等同於灌輸嗎?

國民教育改革25年,教育部國教署的學者和專家們,皆認為教改最成功的是將大學聯考廢除,因為在大學聯考的時代,教育的過程可說是老師不斷灌輸(Indoctrination)學生知識,為的是上好的學校,將來能夠有較好的工作。至於這些知識是被遺忘、淪為記憶或不實用,以結果論,這都己不重要了! 另者, 大學聯考時代的教育創造出不會思考的人,認為書中知識才是正確的,當現實有違這些知識則無法接受,或要有一段時間才能理解。相較於所學的知識有用與否,這是更加恐怖和嚴重的。

試想現在對子女、學生的教育真的擺脫了\”灌輸知識\”的陰影嗎? 就自己的教學經驗,有些學校或教學機構已經編好教材,只要對此領域有所涉獵的人,皆可以上手。教學者已經是教學機器了,不論學生是否學習多少,只要教完就好! 這是個典型的將 \”灌輸知識\” 當作教育的例子,現在依舊存在。

不要只針對孩子所受的國民教育,其對現代進職場的成人也是如此! 運動為就是最明顯的例子。肌力訓練一定要用重量器材才是王道、增肌減脂才是減重的關鍵、不要爬山因為大傷膝蓋等,此種言論很多,也成為不少人們認為的真理。要追問的是這些事是真的嗎? 若您的答案是肯定的,那你已經被 \”灌輸知識\” 了,而這些知識就是你的教育。

教育應該是訓練嗎?

在教育思潮中,在分析哲學尚未出現時,過往談論教育常會與訓練(training )混為一談。但就分析哲學的角度, 訓練是不等同於教育的。就西方的思維脈絡,以英國為例,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將孩子訓練成為紳士和淑女。所以要學會很多學科和才藝,即使日後用不到。反觀今日,相同的現象也出現在教育現場中。補習班、才藝班的性質不就是訓練孩子要學會某一個技能而設立的嗎? 孩子是否真心想學是父母要去思考的,孩子的學習是父母的決定或是社會的要求,還是孩子自發性的有興趣學習,這就關乎於是教育還是訓練。

若說學生的學習分成認知、技能和情意三大部分來做評量。就教育現場,可以發現不少的教學重於認知和技能,往往忽略了情意這一最重要的部分。直觀的考試就是認知和技能的測驗,對於學生是否享受於這門課、此學科其實很難量化,即給予客觀的成績。記得第一年任教童軍科,有教到兩位智能障礙的學生,他們的是很享受大自然的觀察,並用心學習繪製地圖。然而,先天的條件無法使他們拿到高分,但我相信他們的學習動機和情意是遠超過其他學生的。以教育和訓練的角度,他們是成功教育個案,但對拿高分的學生,某部分的人在意的是分數的高低,這種以分數取向的學生,無疑的就是被訓練而已。

就社會職場中,常接觸到的 “教育訓練” 課程,此課程到底是教育還是訓練值得好好深思。唯有大眾和家長想過 “教育” 和 “訓練” 的異同,相信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教育,或大眾、立委、教育政策訂定者所談論的教育,才是真正的有助於教育實質上的改革,認真看待教育,無論是國民教育還是大眾教育。

教育必需有教學嗎?

教學在西方的原文為teaching,意思即為教,而受教即為學。教與學其實是一體的兩面。但當我們說教學時,常常混淆究竟是教?還是學?還是兩者同時存在?所以真正的要討論教育,單純化的討論以 \”教\” 為出發點會比較容易來作思考。而這也是賈馥茗教授在其教育哲學的著作,以為何教?教什麼? 如何教?誰來教? 四大面向作為教育的探討。

教育的對象是”人”,主要為教的人和學的人。教育內容可以是知識、技能、價值等。也由為何教?教什麼? 如何教?誰來教? 回應了教育目的、 教育對象 、 教育內容的教育問題。若不知為何而教,那就是灌輸,那就是訓練。對受教者而言,就是被洗腦、被訓練。那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就不用討論了。就教育對象,教的人不會只有學校的老師,家中的任何人、社會的人和事(如新聞、傳媒),都有可能是教授者。學的人也不限定在於學校的學童,成人也無時無刻在學習。

但要追問的是,有教、有學就等於教育嗎? 這没有標準答案, 答案是有認真想過的人才會知道。 但肯定的是,教育不會僅僅只有教和只有學, 更包含教育目標、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,重要的還是教育的對象是 \”人\”。

教育有其專業,不是你我的認為(代結語)

因為自己的過往經驗,所見所聞,人人隨口都可談論教育。也因此教育並不被認為是門專業。就本身兩個碩士學歷,體育學系是教育學院,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是人文教育學院。但當我真正接觸教育哲學到現在攻讀的教育學系博士班時,才真正體認和體悟到教育不是之前所想的那樣簡單。這2年多的學習,收穫比過去十多年的還要多。再度回首看看教育現況、社會現象和個人的現在所經歷和進行的教育活動,教育不是單方的認為,也是雙方的合意,教育是個整體社會的統合思考,思量考慮的事情很多,有其專業度,不是說說就結束了。不敢說自己對教育的認識有多深,但可以確定的是教育是門需要哲學思考的人文學科,和實際執行的社會學科。

目前教育孩童的主要角色還是家長,如果家長的思想没有改變,那麼對待子女的教育也不會改變! 就教育現場,教師仍舊是重要的靈魂人物,然而教師的教育自主權大受干涉(來自家長或政策),教育依舊無法進步。這是現實,也惟有認知到和承認這個事實,教育是教師、家長和社會共同努力,我們的教育才能精進向前! 我們的下一代才有希望!

文章目錄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