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寫動機
身邊許多愛好運動的朋友,如跑步、登山、騎車等,一但受傷之後,除了跑醫院就醫治療,其餘的時間就是靜置休息。
周遭年長的長輩,面臨生理的老化,加上一生工作没有適當的休閒、没有運動的習慣,常見的結果判定骨骼勞損和關節受傷,需要開刀治療,開刀過後,醫囑是休息、穿輔具保養、等待復健。
休息、等待復健,凡是醫生大多如此建議。若以人的生理整體看來,以生理學和體育學的角度,這行為和觀念是大有問題的,在此讓有受傷的朋友和身旁有受傷的朋友, 提供新的觀點和思維,受傷後開始休息期間應該做的事,使運動能力快速恢復,讓復健不會那麼痛苦,反而是縮短復健的時間。那便是肌力訓練。
不要誤解 「 受傷後要多多休息 」的真正意思!
受傷後要休息,聽似句再正常不過的話,其實很多人皆會錯意。
受傷後休息的意義旨在於患部的休息,不是全身休息。
醫學的概念是對症療法,以骨骼肌肉系統受傷為例(如骨折、關節、肌肉或韌帶受傷等) 當就醫診斷時, 大多的醫生會交代說:近期不要再運動,避免二度傷害。使得很多人會錯意的完全停止運動。很多人因此食量不變但運動量大幅減少、或攝取過多甜食或吃太多,導致體脂上升和肥胖,增加的雙腳負荷。若是下肢受傷的患者,在體態上的改變是很明顯,在復健上也會較為辛苦。
正確的說法應是:讓患部有充分的休息,但患肢仍要有一定的運動量,其它部位仍要有肌力和肌耐力的運動和鍛鍊。
重點在於當身體在休息的同時,患部的肌力流失、肌肉萎縮,同時導致患部之外的健康部位的肌肉適能也隨之下降。但在健康部分有作肌力訓練,增加患肢的活動量, 肌力流失、肌肉萎縮的狀況不會太嚴重,對健康部分而言是肌力和肌耐力的維持,對患部而言是避免肌肉萎縮、肌力流失。不要因為怕痛而不做,身體没有鍛鍊,就會開始降低適應力。
以右腳膝關節受傷為例,患部即為右腳膝關節,其它部分為健康部位。 右腳膝關節要有充分休息,但在右膝仍要活動,屈曲和伸直的動一定要做,而右側腳屈髖伸髖、屈踝伸踝的動作也要做,使患肢的運動量維持在一定的水準。其它部分可加強核心肌群,維持身體的穩定度;加強左腳的肌力,供支撐和移動身體力量之用。切忌躺在床上、坐在椅上,等待患部的痊癒。
不要將所有身體訓練放在「 復健 」上
很多人認為復健能恢復運動能力,休息地等待復健,等到復健時才知道復健之路困難重重,甚至放棄。問題出在休息時,並未為健康部分作肌力訓練,也未適度的活動患部(因為痛、怕二度受傷)和患肢,所有的身體訓練皆等到復健之時。
倘若在休息時就有鍛鍊健康部位的肌力和肌耐力,增加患肢的運動量和患部的活動。其優點在於(一)身體的肌肉適能没有因為休息而下降。(二)身體的基礎代謝率和熱量的消耗和未受傷相當,減少脂肪堆積和肥胖的產生機會。(三)在復健時能較有效能的完成運動,因為患部的受傷會產生代償現象,即用其它健康肌肉來的力量來完成某一動作。(四)縮短復健時間,當平時有做肌力訓練,則能增加患部的運動能力,減短代償時間,快速進入復健階段。
相反的,當受傷後採完全休息時,則將身體所有運動能力集中在復健。但真正進入患部的復健階段前,基本上全部的時間是花費在肌力和肌耐力的重健上,所以多數人有復健經驗的人皆會說,復健是件很困難的事。
肌力訓練的用途不是只在運動中
肌力訓練給人的印象是運動員或從事運動的人才要會的事,其實不然,當人的骨骼肌肉系統受傷時,肌大訓練扮著重要的課程。醫護人員其實也要有肌力訓練的概念,和肌力訓練的能力。不應只是按時間來,抱著總有一天這位患者會做到,若有肌力訓力訓練的概念和執行力,很多復健不需要花費時間排隊等待儀器的使用,利用個把月到年的時間在就醫上。肌力訓練是運動訓練的一環,值得好好學習和執行,其應用範圍選超過你的想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