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走的3大迷思

健走的3大迷思!

分享文章
轉發文章

健走,是許多中高齡者與健康意識抬頭的人選擇的日常運動方式。看似簡單,其實內藏關鍵細節。許多人花時間走路,自以為「每天都在健走」,但若姿勢錯誤、動作代償,反而可能讓膝蓋與腰部負擔更大。既然都願意花時間運動,何不學會正確的健走方法?

這篇文章要帶你釐清健走的三大常見迷思,讓你走得健康、走得有效率。

迷思一 健走就是OO走路

最常見的錯誤觀念,就是把「走路」當作「健走」。在公園或人行道上,我們經常看到許多人步伐穩定、步頻略快,看起來像是在進行健走,但實際上,他們可能只是散步,或僅是稍快一點的日常行走。真正的健走,必須符合「運動」的基本條件,也就是具備一定的心肺強度與肌肉參與程度。

如果健走只是輕鬆地移動腳步,沒有讓心跳提升、呼吸略喘,甚至走完毫無肌肉使用感,那麼這樣的活動恐怕稱不上是運動。健走應該是一種結合節奏、姿勢、肌群與呼吸的全身性動作,能夠促進新陳代謝、訓練下肢穩定性,同時活化核心與上肢肌群。如果只是在原地踏步、或快走幾圈卻沒有啟動全身肌群,那你可能只是「在動」,卻不是「在運動」。

迷思二 健走就是按圖走路

很多人看到電視上、網路上、視頻上的健走姿勢,說到手要擺幾度、腳要擺幾度、眼睛注視前方等。基本上這没有錯,實際上,請問問自己真的做的到嗎? 真的完全瞭解並意識到這樣健走姿勢的意義嗎? 試問:是要動到什麼肌群? 是要穏定那一個關節? 是要如何使關節連動? 動作時呼吸配何? 等

上述的問題呈現出,健走運動不可能是用一張圖, 一個短視頻影片或一則短文,就能說完的,更重要的要如何實踐? 每個人的素質不同,可能有關節滑脫、膝關節或髖關節有痼疾、有三高的情況等等,健走的姿勢是否要做調整,強度是否要重新設定,健走運動前後的熱身和緩和運動等,皆是要下功夫去學習的,不是走完就結束了!

迷思三 健走就是快走

我的學員或我的朋友跟我說,快走就是健走。快走雖然是強度增加的方法之一,但並不等於是健走,健走時的姿勢、呼吸、肌群的使用、關節的連動,這所有的一切都要到位,才是真正的健走運動。

快走基本上就是加快走路速度,對運動強度是個指標,健走的前提是健走的走姿要正確,要有一定的強度,不是只有加快走路速度如此的簡單。

結論:健走是全身性且有強度的運動

健走是手帶腳、腳帶手的連動性運動,有許多平日不常用到肌肉和骨骼的動作牽涉其中!再者,凡被稱為運動,必有運動強度,若無運動強度,原則上只能說是熱身、伸展、增加運動量,無法說是項所從事的運動。

文章目錄

返回頂端